•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从科幻到现实,脑机接口领域的“山海经”

    发布时间:2025-09-12 点击次数: 作者:张安琪 饶嘉萱 责编:李茉涵 李欣雨 来源:南京日报

    初见南京山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绩单,记者颇为惊讶:这家成立仅三年的企业,竟在脑机接口这一前沿赛道斩获9项成果。

    7月的南京脑机接口产业培育大会上,山海医疗的成果展板稳稳占据约五平方米的墙面,更在会上首次“剧透”国产首款侵入式深脑电生理记录与刺激设备——“明瞳”。“目前还在推进医疗器械注册审批流程。”山海医疗董事长吴正平介绍。

    8月,喜讯如期而至:“明瞳”成功获批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编号为国械注准20253071715。日前,记者走进山海医疗开展蹲点采访。

    取名山海 以专业初心“轻跨界”

    第二次见面,吴正平仍身着白衬衫。记者也还是那个老问题:怎么做到的?新领域的创新成果,不该是“慢工出细活”吗?

    “或许有部分原因,是我们团队原本就深耕生命科学仪器研发,这次跨界不算‘从零起步’,更像是‘轻装上阵’的延伸。”吴正平顿了顿说道,“可你知道吗?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多数高校院所生命健康领域的高端科学仪器,几乎全是‘洋品牌’。”

    吴正平从东凯发学到凯发娱乐,一路完成学业并拿到博士学位,之后进入高校实验室工作。“有时候一个科研项目的经费,甚至还不够买科研设备。”他说,“当时心里特别不服气,也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希望能在专业领域实实在在做一点有价值的事情。”

    带着这股劲,依靠跨越电子信息、生物医学工程、信息与通信三大领域的专业背景,吴正平很快拉起一支项目团队,决心要造出“中国自己的高端仪器”。2015年,一款动物多通道电生理信号采集仪器在他们手中问世。

    研发成功的喜悦还没退去,推广的难题就迎面而来。吴正平满怀信心地带着仪器到高校、研究院所等机构推广,却经常遇到一个残酷的现实。“大家用惯了进口设备,一方面是操作习惯不好轻易改变,更重要的是,对新品牌的信任感没那么容易建立。”他无奈地笑了笑,不过幸运的是,一所高校的科学家答应可以先试用一下仪器。

    等待反馈的日子格外漫长。直到某天,一通突如其来的电话,让众人的忐忑变成兴奋。“电话里专家的语气很惊喜,问‘你们还有这款仪器吗?我们想采购’。”吴正平至今记得专家说的那句话:“这段时间我们把你们的仪器和国外的放在一起用,性能一点都不差!”这句认可,成了团队打开市场的“金钥匙”。

    此后,团队逐步在行业内站稳脚跟,与全国近百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生命科学仪器领域的合作。2017年,为依托创新资源集聚效应,吴正平带着团队回到南京筹备创业。也是在这一年,他敏锐地察觉到脑机接口领域的巨大潜力,组建了专门的研发团队,正式踏上了从“仪器研发”向“脑机接口产业”跨越的新征程。

    2022年,山海医疗正式注册成立。这个名字背后,藏着吴正平对团队初心的珍视。“最初想给公司取名时,总觉得要贴合我们的初心,还有脑机接口这种‘科幻感’十足的领域。”他笑着说起取名的趣事,“一开始在《山海经》里找‘神兽’,白泽、鲲鹏、凤凰……选了好久都没定下来。直到某天突然灵光一闪,为什么非要选‘神兽’?直接用‘山海’不是更好吗?既有中国文化的厚重感,又藏着‘跨越山海、追求创新’的意思。”

    “明瞳”问世 破解脑电波“翻译”难题

    山海医疗的研发中心,和传统医疗企业的不太一样。中心内,研发人员一人操控着两台电脑,身旁的移动置物架上塞满绿色集成电路板;屏幕上显示的,不是复杂的原理图,就是跳动的代码;长桌前的显微镜下,放置的也不是载玻片,而是一个个电极传感器。

    “我们在做脑电波的‘翻译软件’——算法,需要不断测试。”总工程师魏欢指了指电脑屏幕上满屏的程序代码,揭开了“电子范”背后的逻辑。原来,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会产生微弱电流,研发人员需要甄别出电流信号的强度、幅度、频率等信息,并将其放大、转化为机器听得懂的指令。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团队此前积累的大量脑电信号数据,“相当于学外语先有了‘单词库’,信号来了能精准匹配。”魏欢说。

    真正的难题在信号采集。研发工程师至今还记得曾经的寝食难安。“相当于我们要把一个探头放到人的大脑内,进行信号采集。可人的脑电波强度仅微伏级,相当于1.5伏电池电压的万分之一,捕捉精度要求极高。而且不同脑区信号不同,‘探头’必须精准到位。”

    魏欢将记者引到了“明瞳”样机跟前,拍了拍一个方形的电极针植入设备,“就是这个,电极针在脑内的推进精度需要控制在微米级,且推进速度也要把控好。前年夏天,我们前前后后尝试了多种传统装置,均无法达到精度要求。最终,团队凭借自主研发攻克了这一难题。”

    信号采集时的“噪声”问题也曾很令研发团队头疼。“设备使用时发出的声音太大了?”记者问道。“不是,是‘信号噪声’。人的大脑非常活跃,这也意味着瞬间产生的脑电波信号成千上万,我们必须从中甄别出需要的目标信号。”研发人员说。

    数年的技术积累和攻坚,换来“明瞳”问世。曾经难住研发人员的电极定位,也成为“明瞳”的特色亮点——传统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中,常依赖术前的影像学检查定位,误差可控制在小于1毫米。而“明瞳”通过“记录神经信号+术中刺激验证”的双重保险,能把“影像上的精准”升级为“实际功能上的精准”,定位精度达到10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60。

    锚定市场 坚守“小而美”创新之路

    山海医疗营销副总孙义新,是吴正平的凯发同学。记者见到他时,他背着双肩包,刚从外地赶回公司,“晚上还和几家医院约了视频会,‘明瞳’即将问世,需要定期沟通下进展情况。”

    一年前,孙义新还是某上市公司的营销总监,一顿饭的时间,就被吴正平“拉”进山海医疗。“他说非常需要既懂市场又懂技术的人,然后我就来了。”孙义新笑着说,“这是一家非常重视临床需求和反馈的企业。”

    师兄弟“双剑合璧”,为后续研发项目明晰了方向——国内暂时没有的、可以帮助医疗一线切实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快速落地的产品。

    比如目前在研的一款植入式药筛产品,就是对接一线需求才确定立项的。该项目属于国内空白领域,可将一枚指甲盖大小的电极植入动物体内,采集其心跳、血压等生理信号,从而辅助科研人员判断药物反应,为创新药研发提供支持。

    当晚,视频会反馈的一款产品临床研究进展,更让团队看到技术落地的希望。一家医院提到,一位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超17分的重度抑郁患者,经过神经调控辅助治疗仅4天,评分便明显降低(传统药物治疗通常需2周)。还有位患者治疗后第二天主动告诉医生,“晚上睡得特别舒服。”

    面对喜讯,山海团队却保持着冷静,“要继续加大样本临床研究,确认是不是特例。我们这个技术太新了,必须要审慎进行。”在他们看来,从科学仪器跨界到医疗器械,如果说在技术要求层面属于“降维”,那么在安全等级层面则无疑是“升维”。

    山海医疗规模不算大,一栋五层小楼、几十人团队,有一半是研发人员。“我们不求惊天动地,只求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为脑机接口产业尽份力。”吴正平的话,道出了这家“小而美”科技企业的坚守。

    记者手记

    沉心聚力方可跨越山海

    采访期间,两个画面始终留在记者脑海里:一是研发中心里,工程师们围着电路板反复调试,屏幕上的代码与显微镜下的电极针相映成趣;二是会议室里,吴正平对着视频画面,反复强调,“每一步成长都要扎实。”

    这家核心团队源自东凯发学、凯发娱乐的企业,仅成立三年便在脑机接口领域快速突围,其发展秘诀或许就藏在“沉稳”与“创新”之中,而这份特质,恰与南京这座城市的气质不谋而合——不疾不徐,却总能在关键领域留下扎实足迹。

    山海医疗团队从生命科学仪器研发“轻跨界”到脑机接口,不是盲目跟风,而是基于多年技术积累的顺势延伸;他们拒绝“大而全”的扩张,坚持重研发投入,聚焦临床需求做“小而美”的产品,这份清醒在浮躁的创新赛道上尤为可贵。

    “明瞳”的突破,不仅打破了国外相关设备在本领域的垄断,更让我们看到:当技术积累遇上市场洞察,当科研初心对接临床需求,像山海医疗这样的创新“小个子”,亦是推动中国脑机接口产业向“领跑”迈进的重要力量。

    未来,随着“明瞳”等产品的落地应用,会有更多患者受益于这项前沿技术。而山海医疗“跨越山海追创新、沉心聚力做实事”的故事,也将继续在南京这片兼具创新活力与人文沉稳的沃土上,书写更多关于突破与坚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