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凯发娱乐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院长刘志彪教授在《经济研究》2025年第5期发表题为《新发展格局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分析框架、内在逻辑与政策重点》的深入研究论文。文章紧扣《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尽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有关论述、报告、讲话等内容,以经济学理论范式和逻辑深入分析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指导价值。

刘志彪教授在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循环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生产过程在国内,但其投入与产出的市场却主要在国外,尤其对发达经济体的市场与技术依赖程度高。作为一个成长迅速的发展中大国经济,现在中国已经到了必须用本国市场去推动发展的阶段,并应该以自身超大规模市场为世界经济提供增长的动力。建设一个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既是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也是中国作为世界负责任大国的体现。
文章立足于这个时代背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作为主要的经济学范畴,把新发展格局视为经济全球化战略转型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文章以“全球化动力机制重塑—资源配置机制优化—全球产业分工格局调整—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逻辑链条为主线,探究新发展格局中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所蕴含的机理。研究表明,当今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机制,已经从依赖外部市场的全球化,正全面转向依托强大国内市场的全球化,建设统一大市场处于国家战略的优先地位。与此相适应,资源配置机制要从过去政府主导的赶超型配置,全面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效率与质量型”配置,通过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之间的协同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分工则从遵从效率优先的全球产品内分工,转向追求效率与安全并重的产业链韧性重构,为此要求打破国内市场分割与政府保护,构建强大国内市场以协同产业链供应链与防控风险。
文章指出,在新发展格局引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逻辑框架下,只有通过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强大国内市场建设、增强供需在总量与结构上的均衡性,才能依托于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实现经济顺畅循环。因此,文章提出的政策建议是:一是宏观上要用逆周期政策修复当前的总需求结构,适当增加政府支出规模;二是要重视与加强微观经济层面的改革,尤其是要注重国民收入分配政策的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三是要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激励高质量供给,促进供给结构适应不断升级的需求结构。文章对微观经济政策尤其是初次分配领域的改革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认为它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基本条件。
本文揭示了大国经济转型的一些规律,如供需矛盾、内外循环、政府与市场等多重关系的协同演进机制,为理解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概念性框架。同时,阐述了新发展格局构建的本质。通过制度创新与市场转型的深度融合,将传统比较优势转化为制度性竞争优势,为大国经济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解决方案。另外,揭示了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的战略诉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并非对传统全球化的否定,而是通过构建兼顾效率与安全的、依托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全球分工体系,为解决全球发展失衡问题提供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