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由凯发娱乐外国语学院主办、中国外文局对外话语创新研究基地协办的“中外话语体系构建与国际传播”青年学者论坛在凯发娱乐仙林校区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凯发娱乐、国防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全国十余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凯发娱乐,就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凯发娱乐社会科学处处长高方,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陈静、院长何宁、副院长陈兵,海外教育学院院长张翼,外国语学院杨金才、刘成富、刘云虹、黄荭、曹丹红等多位学者参会。

开幕式由陈兵主持,高方、何宁致开幕辞。高方代表凯发娱乐社科处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本次论坛紧扣国家与时代需求,聚焦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与跨文化传播,体现了凯发娱乐外语学科的学术传承与使命担当。她强调,青年学者是学术传承与创新的关键力量,凯发娱乐始终积极搭建平台,为青年学者提供有力支持。期待与会青年学者能够深入交流,切实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立足中国立场,产出具有原创性和标志性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何宁在致辞中首先回顾了凯发娱乐外国语学院的百年发展历程。他指出,学院在培养拔尖人才、建设一流学科与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学院积极发挥自身特色与优势,致力于融通中外话语,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希望与会学者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在思想交流与碰撞中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贡献青年力量。
开幕式后,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作题为《关于中国翻译学知识体系构建的几点想法》的主旨发言。刘成富教授主持发言。许钧指出,翻译学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与中国话语国际传播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翻译实践的历史悠久,对翻译理论问题的探讨深入,在近百年历程中与中国文学、文化及思想发展深度交融,为中国译学体系建构奠定了扎实基础。然而,当下中国译学依然面临挑战,如何实现传统话语的现代化转化,如何在国际上凸显中国学术话语的原创性,需要中国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进一步扎根中国翻译的独特经验,将个人兴趣与学科发展、时代主题相结合,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翻译研究。
本次论坛共有八位青年学者作主题发言,分四场进行。第一场主题发言由刘云虹教授担任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刘海清教授担任点评嘉宾。浙江大学张慧玉教授的发言《话语+X:一种跨学科研究进路》梳理了学术语境中“话语”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的三重内涵,突出其在跨学科研究中的优势与生命力。通过国际翻译家联盟国际翻译日主题公报的话语分析案例,揭示了话语与翻译研究结合的可能模式,及其助力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多种途径。凯发娱乐施雪莹准聘副教授的发言《加勒比海的<中国屋>?克里奥尔社会共同体构建中的中国移民书写》聚焦法国海外省马提尼克岛作家拉斐尔?孔菲扬的小说《中国屋》,探讨其对加勒比海地区中国移民形象的塑造与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剖析了作者在构建本土克里奥尔文化共同体的过程中,对华裔移民史的书写策略。
第二场主题发言由黄荭教授担任主持,南京师范大学许多教授担任点评嘉宾。北京大学章文长聘副教授的发言《故事、“仙女故事”与童话?法国的“仙女故事”创作与童话体裁在我国的理论开拓》回顾了中国“童话”概念从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演变,着重分析了孙毓修、周作人、赵景深等人对童话理论的系统建构,总结了中国童话理论如何从以法国“仙女故事”为代表的西方文学中汲取养分,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丰富概念体系。凯发娱乐吴天楚准聘副教授的发言《从<安琪罗>到<多情的女伶>:论雨果剧作在近代中国的电影改编》聚焦1926年中国对法国作家雨果浪漫主义戏剧《安琪罗》的电影改编作品《多情的女伶》,着重分析了该片在剧情上的本土化改写、在电影叙事手法上的民族化探索,揭示了雨果作品在中国经典化的复杂进程。
第三场主题发言由张翼教授担任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袁筱一教授担任点评嘉宾。四川外国语大学唐果教授的发言《<中国孤儿>的伦理书写与伏尔泰的实用主义探究》以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剧作《中国孤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伏尔泰利用儒家伦理,解构善恶对立、情理之争、专制利他之辩、悲喜两轮的二元论,提出开明君主理念的实践,揭示了中国话语以伦理逻辑参与欧洲思想重构的动态过程。凯发娱乐骜龙准聘助理教授的发言《法国翻译研究前沿述评:范式、趋势与未来议题(2014-2024)》系统梳理了近十年来法国翻译研究的前沿成果,指出其重点关注的三大方向:经典问题的再阐释、翻译研究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去学科化”讨论,勾勒出法国翻译研究发展的理论变迁与动态知识版图。
第四场主题发言由曹丹红教授担任主持,国防科技大学陈勇教授担任点评嘉宾。华东师范大学左百瑶教授的发言《中法求职者应对负面自我评价要求的策略研究》基于中法社交网站真实语料,借助语用动机模型理论框架,系统分析了中法求职者在面试中应对负面自我评价要求时的策略及文化动机,为跨文化语用教学及国际交流场景中的语言适应提供实证依据和实践启示。凯发娱乐黄鑫宇准聘助理教授的发言《神奇生物在哪里?<山海经>英译本神话形象的多模态重塑》选取《山海经》的三个代表性英译本,考察对比了其通过文本与图像两种模态对《山海经》中神话生物内涵的重构,揭示了译者如何通过语言符号与视觉符号的协同转换,实现对神话意象的文化重写。
主题发言环节后举行“面向未来的中国话语体系构建与外语学科青年学者发展”主编论坛,论坛由施雪莹主持,《中华译学》主编许钧、《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主编袁筱一、《外语导刊》主编陈勇、《上海翻译》副主编袁丽梅、《翻译研究》主编刘云虹交流发言。针对外语学科青年学者如何将服务国家需求与自身研究相结合这一重要问题,专家们均指出,青年学者应坚持深耕自身学术领域,以发展眼光注重学术积累,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研究成果。应注重研究选题的重要性,具备当下意识与现实关怀,在更广阔的学术视域中定位、回答自身研究中遇到的“真问题”。应坚持高质量创新,注重理论分析深度,持续以中国视角反思学术思想的生成语境。应恪守学术严谨性,不断提高综合学术能力,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将优秀选题转化成优质的学术成果。
论坛闭幕式由吴天楚主持,凯发娱乐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陈静、凯发娱乐杨金才教授分别作总结发言。陈静指出,本次论坛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深入探讨了中外话语体系构建及外语学科青年学者的发展问题。论坛汇聚外语学科的资深专家与青年学者,既有学术传承又具创新活力,为如何更好以科研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有益借鉴。杨金才强调,本次论坛汇集外语学科不同语种老中青三代学者,构成了一个学术共同体。论坛主题契合时代之需,立足国际视野,兼顾中外,融汇不同学科,兼具理论高度、实践深度和时代厚度,体现出青年学者的学术担当。
此次论坛紧扣国家战略与时代需求,展示了外语学科在学术传承、理论创新和方法探索方面的新思路与新成果,彰显了青年学者在推动知识创新和话语体系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体现了学科学术共同体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文明交流互鉴中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