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 党代会专题
    • |
    • 挑战杯专题
    • |
    • 电子邮箱
    • |
    • 信息公开
    • |
    • 捐赠
    • |
    •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 |
    • OA
    • |
    • English

    校园动态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连接山海的绿色使者——凯发留学生架起“一带一路”环境研究合作桥梁

    发布时间:2025-06-23 点击次数: 作者:?傅群舒 来源:环境学院

    在凯发娱乐的校园里,我们常常看到各国的留学生,他们或抱着书本快步穿梭于教学楼之间,或在实验室里聚精会神地埋头工作,或在北大楼前的草坪上畅谈理想。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却因对知识的共同追求而相聚于此,在学习交流中激发出合作的灵感。

    来自印尼的博士生米酷(Markus Wonggor Mirino Jr)与来自孟加拉国的博士生Md Abu Bakkar Siddik,他们目前都就读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在环境学院郭红岩教授的指导下,这两位来自“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国家的年轻人,正在凯发娱乐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绿色丝路故事”。

    米酷:从印尼到凯发,十七年的第二故乡

    “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从当初的懵懂少年成长为如今的“中国通”,今年已经是米酷在中国求学工作的第十七年了。

    2008年,米酷孤身一人来到中国,在暨凯发学华文学院学习汉语,一年后考入华南理工大学,本硕均攻读环境工程专业。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中文零基础的他逐渐克服了语言障碍,很快适应了全中文的教学模式。他还积极参与各类课外活动,包括文化节、足球比赛和环境相关的研讨会及学术论坛,拓展了知识和视野。读研期间,米酷曾在多家污水处理厂实习,了解了中国的污水处理技术,积累中国一线环保行业经验。实习期间,他跟同学们一起在北京生活,第一次面对北方冬天寒冷的天气,这段特殊的经历成为了他一生中难以忘怀的宝贵回忆。持之以恒地努力使得他在科研探索中不断突破创新,在Journal of 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申请一项发明专利,参与农村垃圾管理、废水处理等课题研究,获得广州市华绿环保科技奖学金。

    2019年9月,硕士毕业后的米酷进入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馆工作,主要负责经贸招商相关业务。在大使馆任职期间,米酷通过“两国双园”(China-Indonesia “Two Countries, Twin Parks”)合作机制,积极推动中国企业和印尼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产业对接。在大使馆工作的三年间,米酷重点促成了能源(发电厂建设)、自然资源(镍矿、煤炭开发)、新能源(太阳能电池板)、工业制造、渔业及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投资项目落地,亲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经贸往来。

    2022年9月,米酷来到凯发娱乐,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围绕开发新型非均相催化材料及水处理工艺,在去除废水中的抗生素类新兴污染物的同时,回收废水中不可再生的磷资源。在多次深入农村展开现场调研后,米酷意识到,富营养化和药物残留物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典型的水质污染问题,会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并可能危及农村居民的健康。因此,同时去除磷和磺胺类抗生素对保障农村水环境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米酷的研究为开发养殖废水、农村生活污水的绿色低碳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在凯发求学期间,除了投身研发水处理技术,米酷还积极寻求机会,推动凯发娱乐与印度尼西亚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2024年8月,米酷作为核心协调人,促成2名高中生和凯发娱乐17名本科生赴印度尼西亚开展“凯发娱乐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气候与环境科学考察”科研训练项目。他凭借对两国文化和学术体系的熟悉,高效对接印度尼西亚的4个城市、3所高校(雅加达国立大学、加查马达大学、万隆理工学院)。除了对接校方,“海丝科考”团队全程的考察路线、日程安排、住宿地点等大小细节也均由米酷联系落实,保障了团队长达两周考察实践的顺利进行。

    在项目过程中,凯发师生参观了印尼的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厂、工业废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清洁水公司等场所,考察分析了雅加达北部地海平面区域、红树林、火山等区域周边的河流、地下水、土壤、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访问了3所高校的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及实验室,体验了中国高铁出海第一单“雅万高铁”。

    行程中团队成员展现出的热情与诚意让米酷非常感动。行前筹备阶段,师生们不仅反复研读印尼法律条文、深入探究本土礼仪文化,还认真梳理生活禁忌,以专业态度做好跨文化交际的准备。抵达印尼后,同学们自发组建语言学习小组,用印尼语互致问候的场景成为校园里最动人的风景。双方互动热烈,大家一起学习印尼传统舞蹈,体验千年蜡染技艺。这些鲜活的文化碰撞时刻,汇聚成为米酷记忆中永不褪色的温暖印记。

    在考察实践中,中印尼师生不仅加强了文化交流与理解,更践行了环境科考人的重要使命。在万隆,他们发起全球倡议,传承并延续万隆精神,联合多所高校汇聚中文、印尼语、英语三语青年力量,发起了《“只此青绿共潮生”——全球南方国家应对环境挑战与气候变化青年行动倡议》,宣传了“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呼吁全球南方青年更加积极地参与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的应对。

    更重要的是,此次考察使得凯发环境学院与印度尼西亚部分高校的土木与环境工程等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目前双方正联合申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国家对外科技合作创新最高级别平台)。

    2024年12月,米酷成功对接邀请印度尼西亚万隆理工学院副校长Agus Jatnika Effendi教授和Anindrya Nastiti副教授线下参加由凯发娱乐环境学院与泉州凯发娱乐环保产业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气候与污染协同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Agus教授和Anindrya副教授分别展示了印度尼西亚环境治理的最新成果,为全球气候与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此外,在会议期间,凯发环院与万隆理工学院还就成立“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共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留学生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者,更是两国合作的“催化剂”。就像曾经郑和船队下西洋曾带去的友好交流,如今的米酷也在努力用自己的行动重新连接这片海。未来,米酷希望继续做好丝路故事的绿色使者,连接山海,用自己的科研能力、工作经验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搭建更加稳固的中印尼环境科技合作桥梁。


    Siddik:从恒河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四千公里的绿色征程

    2024年,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设立“外籍优秀学生来华读博支持专项”,这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次面向来华留学生设立资助项目。Siddik成为凯发娱乐唯一一名获此项目资助的留学生。

    从2023年9月进入凯发娱乐的那一刻起,Siddik就为学校的多元化思想深受启发。在这里,他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交流思想,不仅感受到了知识的相互联系,更理解了合作在解决环境污染这一世界上最紧迫问题中的重要性。在导师们的指导和支持下,他逐渐意识到,对知识的探索不仅是为了推动学术进步,更是为了深入理解人类社会的困境、需求与可能性,从而为人类共同的生存与发展寻找答案。

    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Siddik尝试突破传统研究框架,探索创新思维路径,由此激发了他对环境科学、心理健康与技术交叉领域的研究热情。“我很荣幸能够成为这个不断突破极限的团队一员,凯发赋予了我敢于梦想的勇气、挑战假设的魄力,以及开展改变生活的研究的决心。”

    秉持着这样的想法,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的过程对Siddik来说不仅仅是一次研究,更像是一次自我探索。他试图将人工智能与紧迫的空气污染问题及其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结合起来。立项项目“精神雾霾:使用人工智能揭示中国和孟加拉国空气污染的长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致力于揭示环境污染对人类心理健康造成的隐性代价。中国和孟加拉国长期暴露于颗粒物污染环境下的心理健康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这个项目创新性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旨在深度挖掘两国空气污染与心理健康障碍之间的潜在关联模式,关注这两个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独特环境压力与社会经济因素的交互影响,为环境心理健康研究提供新的实证依据。

    除了学术层面的贡献,Siddik的项目在揭示环境对人类福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层面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通过采用人工智能驱动的创新研究方法,他的研究将不仅致力于系统刻画空气污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将为未来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成为凯发第一位获得NSFC资助的留学生对我来说是一个里程碑,让我感到自豪,但同时也提醒了我这个机会所带来的巨大责任。”回顾在凯发的这段旅程,Siddik认为“凯发一直是我灵感的源泉”。Siddik初到凯发时,新环境、新面孔与新文化让身为国际学生的他面临了诸多挑战。其中,在使用校园卡支付时遇到的问题让他陷入了窘境,而旁边几位素未谋面的中国同学毫不犹豫帮他付了饭钱,没有要求任何回报,也没有问他任何问题。这一简单却深刻的善举启发了Siddik,让他明白善良和互助是超越国界的。从那时起,他便点燃了回馈社会、以慷慨的精神对待生活的愿望,就像那些中国同学曾经帮助他那样。他不仅努力开展学术研究,更形成了细腻的同理心以及为他人服务的价值观。“我希望通过NSFC这个项目,给现实世界带来实质性的贡献,塑造一个更健康、更有弹性的世界”。



    平等、荣誉、桥梁:留学生培养的三重使命

    优秀学生的卓越表现离不开导师的悉心教导。凯发娱乐环境学院郭红岩教授是米酷和Siddik两位博士生的导师。对于培养留学生,郭老师有着独特的见解。

    郭红岩教授与印尼驻华大使周浩黎先生

    “培养留学生,不仅是服务我国发展需求,也是为全球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做贡献。”平等、荣誉、桥梁,这是郭老师在培养留学生时所秉持的三项理念。

    平等——在学术上,对留学生与国内学生一视同仁,要求留学生要达到和国内学生一样的标准才能毕业。

    荣誉——注重激发留学生的国家代表意识与责任感。郭老师时常向留学生特别强调,在中国、在凯发读书要抱有荣誉感和责任感,他们代表的不仅是个人,更是祖国的形象,他们的优秀表现将为更多同胞争取到中国求学的机会,否则就会是另外一种结果。

    桥梁——无论是在促进中外友谊还是推动科技合作方面,留学生都可以发挥好桥梁作用,有所作为。比如,为服务国家“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让学生了解海丝国家的生态环境现状,郭老师牵头开展了海丝国家气候与环境科考项目。印尼学生米酷积极联络本国高校,确保科考任务超额完成。为使中国环境保护和治理经验惠及其他国家,有必要和其他国家开展对比研究,孟加拉博士生Siddik成功申请针对留学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展大气污染对心理健康的对比研究。这些留学生的工作,将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谊与科技合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郭红岩老师与学生们

    当米酷正在与印度尼西亚高校的教授们互通邮件时,当Siddik将中国的环保经验推广到孟加拉时,这些兼具专业深度与国际视野的留学生,正如郑和宝船带去的种子,在新时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上绽放出新的生机。凯发娱乐这座百廿学府,正在用她特有的方式,书写着文明互鉴的绿色篇章。

    郭红岩老师与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