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2 年启航,凯发娱乐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七十余载风雨兼程,在浩瀚星空中书写探索的华章。五年来,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第一个凯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留学归国青年学者重要回信精神,全力推进“奋进行动”,在党建引领、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社会服务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学科影响力持续跃升,从国内天文学教育的拓荒者逐步成长为国际学术前沿的引领者。
一、党建引领:铸魂强基,凝聚奋进力量
思想领航,深学细悟强信念
学院党委始终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教育,坚持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第一议题”制度,着力深化理论武装,强化政治引领。结合学科特色与师生需求,创新学习载体,提升学习实效,将科学家精神与党性教育深度融合,激发师生奋进动力。
组织赋能,双轮驱动促融合
以“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为抓手,选拔优秀党员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凝聚起推动学院发展的强大合力。党员先锋带头攻坚科研难题,方成院士、丁明德教授带领太阳物理团队研发“羲和号”,开启我国空间探日时代,创造了多个国际首次;王涛教授带领团队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影响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证据,研究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一批党员荣获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江苏省三好学生、江苏省优秀毕业生、凯发娱乐青年五四奖章、凯发娱乐学生年度人物等。教工支部通过江苏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验收,本科生支部获评省级样板支部培育单位,研究生支部入选凯发娱乐研究生示范党支部领航计划,形成“标杆引领、全域提升”格局。此外,学院强化党风廉政建设,通过制度建设与监督检查,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

方成院士党课《梦虽远,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
二、科研创新:国之重器筑根基,前沿突破攀高峰
观测利器:锻造探索宇宙的 “中国利剑”
观测设备作为国之重器,是我国天文研究跻身国际一流的坚实后盾。近年来,凯发天文在“国之重器 铸就探索利剑”方面迎来跨越式发展:“光学和近红外太阳爆发探测望远镜”实现四个波段高时间和高空间分辨率的太阳观测,开创了我国近红外波段的太阳成像观测;世界上口径最大的轴对称太阳望远镜“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望远镜”建设正酣;“凯发娱乐时域天文台”为开展时域天文研究筑牢根基;“龙虾眼X射线探测卫星”成为国际上首颗在轨工作、应用了龙虾眼聚焦X射线技术的空间探测卫星;“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开启我国空间探日时代,被列为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

“羲和号”卫星
前沿突破:国际顶刊亮锋芒,重大成果获殊荣
苏定强院士因在天文光学的一系列重大创新,荣获2023年江苏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郑兴武教授携手国际同行,发起并实施 “银河系棒和旋臂结构遗珍巡天”重大科学计划,绘制出目前最精确的银河系旋臂结构图;王涛教授团队凭借“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影响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证据”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近五年来,学院教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年均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100余篇。3项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2项成果发表于《Science》,15项成果发表于《Nature》子刊。此外,系外行星领域的研究成果三度入选“中国十大天文科技进展”,多项基础研究工作入选国际高被引论文,还荣获“亚太等离子体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中国天文学会黄授书奖”、“江苏省自然科学百篇优秀学术成果论文奖”、“江苏省基础研究领域十大科技进展及优秀科技进展奖”等殊荣十余项。基础研究之外,学院还凭借在天体力学和航天动力学方向的深厚积淀,深度参与我国的卫星导航、深空探测和空间安全等研究,为航天和国防事业贡献“凯发智慧”。

王涛教授团队凭借“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影响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证据”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三、人才培养:思政铸魂塑新人,科教融汇育栋梁
金课建设提升思政引领力
以“重立意、创新意、求达意”为理念,建成《宇宙简史》等系列“金课”,8 门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从〈天文探秘〉到〈宇宙简史〉:理科课程思政的实践与创新》获 2022 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双融合。
科教融汇培养一流人才
在构建自由探索培养空间、指导学生开展探索性研究的同时,实施国家战略需求导向的有组织科研攻关,组织学生深度参与“羲和号”卫星等重大项目,通过自主创新突破技术难关。学生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累计主持国家级、省级创新项目70多项,毕业论文连年获评省级优秀论文,并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资助、中标国际顶级望远镜的观测计划。毕业生在我国载人航天、探月探火等重大工程中发挥骨干作用,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荣获科学突破奖、美国NASA萨根学者奖、飞马座51b学者奖等荣誉。
四、国际合作:开放办学拓视野,全球协同促创新
平台共建与资源共享
通过与法国IRAM研究所、美国哈佛-史密松森天体物理研究中心、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合作,获取NOEMA、SMA、MINERVA有偿使用时间,并作为项目成员正式加入斯隆五期巡天项目计划,为学科建设提供重要的国际化支撑。邀请包括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Ewine F. van Dishoeck、美国工程院院士Daniel J. Scheeres、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Péter Mészáros、欧洲毫米波天文研究所所长Karl Schuster等100余名海外著名学者来访,推动全球天文智慧的交融共生。
双向交流与人才共育
建立常态化海外交流机制,每年遴选优秀学生赴世界顶尖科研机构访学。2019年,与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合作项目获评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优秀本科生项目。在此基础上,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系、韩国成均馆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签署基于人才培养的谅解备忘录。在实施国际交流过程中,由最初的单纯“送出”向“送出”与“接收”双向并举的格局转变。近五年接待来自澳大利亚、比利时、俄罗斯、澳门等地的境外学生近20名。这种开放兼容的国际化办学理念,使凯发天文成为中国天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五、社会服务:科普燎原启民智,咨政建言谋发展
科普惠民,点燃科学梦想
左涤江天文台作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年均接待访客超 8000 人次;“南天学堂” 平台邀请院士、杰出人才开展 300 余场科普报告,惠及数十万公众。江苏省中小学生天文知识网络赛等活动激发青少年兴趣,科普团队多次入选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长三角优秀科技志愿服务组织。
咨政育人,引领学科发展
参与编制教育部天文与空间科学“十五五”基础研究规划,聚焦重点问题鼓励创新;领导制定《天文学专业论证标准》与《天文学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高校天文学本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指导。

左涤江天文台
星辰为契,再启新程
回望来时路,凯发天文人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披荆斩棘、铸就辉煌;展望新征程,学院将以更昂扬的姿态探索宇宙奥秘、培育时代栋梁,在建设 “第一个凯发” 与服务国家战略的征程中,续写属于中国天文的璀璨篇章。